新浪新闻客户端

和一小时后的自己对话:骂得精彩,活得明白

和一小时后的自己对话:骂得精彩,活得明白
2024年07月29日 22:30 新浪网 作者 时光倒流二十年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0

  来源:知著网

  唯有看清自己,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绳索才不易因距离过远而被蛮力扯断,收获“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的自满和周全。

  >>>

  “Hi一小时之后的我 我是一小时之前的你”

  礼貌微笑开局,白眼怒骂结束;左屏春风化雨,右屏粗声粗气。在发现视频技术能让人与几小时前后的自己对话这一新玩法后,大家纷纷选择对自己不假辞色,统一保持“之前还是给你太多好脸色了”的态度,在各类情境下与自己展开了一场疾风暴雨式的对话乃至对骂。

  ——“马上回家了高不高兴呀”“哥你机票定错了你知道不”

  ——“你们现在玩的很开心吧 拍照拍的怎么样了”“大姐你(储存)卡呢”

  ——“自律的一天马上就要开始了,你现在是不是已经到健身房啦”“我没去健身房”

  (词条#和一小时前的自己对话#下的视频)

  在词条#和一小时前的自己对话#下的视频中,几小时前的主人公们或齐整利落地打算开启一段元气旅程,或兴致勃勃地规划着自律有序的下个小时。但在几小时后,回应他们的要么是垂头丧气、因疏忽或意外毁了计划的自己,要么是低头耷脑、困于惰性始终没有行动的自己。

  哪怕间隔只有几小时,期待和规划依然能够落空。而在计划破产后,面对那个只顾天真而没有预见失败的自己,大家选择不留情面地指责或理直气壮地回怼。

  这一幕跨越时空的针锋相对,让网友调侃“人甚至不能共情一小时前的自己”。

  (抖音网友在相关视频下的评论)

  然而“我”作为最了解“我”的人,为什么会在短暂的区隔之后落得如此下场?自己与自己的争吵是确实常常发生的事,还是只是一场网络作秀?

  01 理想自我VS现实自我

  人得先有期待,才能有东西落空,了无期待,则事事都可以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不必在意结果如何了。所谓和一小时前的自己对话,更准确些应该说是对一小时前自己的期待做出回应。

  想去健身的你,有管住嘴巴迈开腿吗?想利用休息日来场大扫除的你,有从床上起来把地给扫了衣服给洗了吗?想来一场完美出行的你,有收获到预想中的快乐吗?

  (抖音网友展现意外的自我对话)

  然而生活,往往是一步一行,却步步都有可能生变的偶然叠加。终于克服懒劲下楼取快递,却因为没注意天气带上伞而成了落汤鸡;兴高采烈地出门拍照,却因为忘带储存卡而浪费了精致的妆容。

  在自己和自己对话的视频中,狼狈和摆烂是占大头的故事结局,回怼和互呛是几乎每“对”自己的态度。相较于定下规划、严格执行、收获成果的成功叙事,这些对话剑走偏锋,主打展现个人的粗心、惰性、情绪化等缺点。

  然而失败叙事只有招笑和靠戏剧冲突吸睛的作用吗?似乎也不尽然。

  (插画来自俄罗斯艺术家Ant o n Gudim)

  当我们把这些视频中的期待具象化,会看到一个优秀的样板形象,他是自律的、谨慎的、充满活力的,符合我们对更好的自己和更好的未来的期待。但最终那个形象化为泡影,我们面对的是一个还赖在床上或到机场了才发现订错机票的自己。

  左右分屏短短数十秒的视频中,“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如此鲜明地割席分坐,不加掩饰地表达着对对方的不满。

  网友们对此类视频的围观,不仅是因为故事冲突性的吸睛,更因为它们外化了每个人内心世界存在的长期矛盾

  网络化的表达催生了以回怼和互呛为代表的所谓“个性化表达”,也恰恰好催生了一种有别于过去的面对自我的态度。

  (抖音网友的回怼式自我对话)

  不同于在“理想自我”前因未达目标而怯懦自卑,“现实自我”站到了与之同等的高度,指责其过于天真、偏离实际。再通俗些讲,就是“你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自己不清楚吗?你凭什么说我?”

  由二者落差所造成的痛苦由此得到部分消解,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做消极妥协。从理想自我注定要和现实自我较劲一生的角度来看,这些直面自我缺点的外放表达,或许不失为在二者间找到平衡点的一种方式。

  02 自我对“骂”:划一条压力缓冲带

  粗略来看,这些和自己吵架的视频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我就摆,怎么了”的叫嚣,另一类是“服了我自己,这都能出错”的懊丧。

  它们的共同点都在于主人公已经接受了失败的发生和后果,并在和几小时前那个构建理想自我的自己对话时,重塑自我认知。无论是叫嚣还是懊丧,这些对话都让人更加明确了“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件事。

  (小红书网友关于“我的缺点”的剖白)

  “我”还没有克服自己的惰性,因此说好今天要开启减肥计划,却依然吃了一顿放纵餐;“我”做事还不够仔细稳妥,因此高高兴兴地准备去谈下生意,却能因为忘了带合同把事办砸;“我”还是无法做一个永远积极向上的向日葵,遇到工作不顺心依然会大呼小叫……

  这些没有、不够、无法构成了一个更加真实的“我”,他固然不符合世俗所谓优秀的标准,却最贴近现实自我,也是最应当被看清的首要事实。

  (摘自美国歌手泰勒·斯威夫特的采访片段)

  当我们放下虚构出来的那个“完美无缺的、理想化的自我”,真实的自我就会自然而然地出现。而唯有看清自己,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绳索才不易因距离过远而被蛮力扯断,给个人造成剧烈的内源性痛苦。

  在败于惰性开始就地摆烂的故事里,那个呼号的减肥大计或清理大作战确实是破产了,但或许这天已是持续一周学习上班后难得的周末,一次放纵还不至于被称为罪过。

  就像每天喊着摆烂却仍然固守在大城市的那些年轻人,口号是用来发泄的,努力生活才是常态,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学会允许努力生活的自己停下来喘息。对一小时前的自己的叫嚣,不妨看做是告诫自己停止完美主义倾向的释压手段,毕竟人不是机器,无法不知疲惫地前行,高精力是只属于少数人的天赋。

(左图为网传“胡适日记”,右图为真实的“胡适日记”)

  哪怕成就斐然如胡适之,也会在自律与自我放纵间横跳,在读书学习间穿插或半日或一日的打牌,且并不为此捶手顿足。

  而在因马虎把事办砸的故事里,几小时后的“我”看似在将一切错误归咎到几小时前的自己身上,实则是借争吵将可能造成内耗的问题发泄出去,用更为轻巧的方式完成自我反省,明确问题所在。

  03 从十年到一小时,活清每一个当下

  自己和自己对话,其实早已不是件新鲜事。

  小初中毕业时,几乎人手一封《写给十年后自己的一封信》。语文作文课上,时间尺度还可能拉得更大,要大家写一写二十年后的自己。在时序的参差中,汽车飞上天的幻想虽然还未实现,但时光确以不可挽回的方式一去不复返了。

  (小红书网友分享的《写给十年后自己的一封信》)

  当我们站在十年之后回望过去,给出的是已经长大的结果:“你没有养上小狗,但你养了一条叫坚果的猫咪”“你和女朋友熬过了异地四年,婚礼很圆满,你们也会很幸福”“你没有成为科学家,倒是成了一位救死扶伤的医生”。

  然而当时间间隔缩短到几小时以内,不同于岁月浸泡后的沉静或沉重,那个未来的自己给出的反应会更加火爆、激烈。比起瞭望远方,穿过如云海般广阔的茫然之雾去描绘抽象未来,和几小时后的自己对话,更聚焦当下具体的个人成长。

  这样的时空对话,不求收获结果,但求弄清过程。如果说一切伟大的事业都是由无数个细小的决定构成的,那么关注好每一个当下就格外重要。

  (摘自电影《头脑特工队2》片段)

  就像《头脑特工队2》所描绘的每个人头脑中独自经历的冒险与熬煎那样,主人公莱利所谓“我是个很好的人”和“我还不够好”的自我意识,从根本上生发于比赛胜利、考试得A、坦承错误和讨好前辈、忽视朋友、随意撒谎等一件件的小事。

  网友们对此类视频的围观和跟风,不仅是因为其形式上的自我暴露让大家看到了那个不甚完美的真实自我,更因为在此过程中,我们在对完美的理想自我祛魅,并不断提高对现实自我认知。

  然而真正的自我接纳不是消极的妥协,而是积极的自我认知和成长。接受一个不那么完美的、会粗心大意犯错的自己,是成长的第一步,在与自我的较劲中找到螺旋上升的拐点和方式则是第二步。

  或许正是在这样自我探索的过程中,我们才终于能够收获“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的自满和周全。

  (图片素材源自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痛苦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